大马华人网站 luntan
浏览:057 新加坡防疫从未“躺平” -- 谁说的? 作者:直言
主题:新加坡防疫从未“躺平” -- 谁说的?
作者:直言 5:41pm 29/10/2022

《新加坡防疫从未躺平》?

文人多大话,尤其是有点儿小聪明的二丑文人。这些人在权势的卵翼之下,除了谄媚的歌功颂德、除了遮遮掩掩的涂脂抹粉 -- 不必怀疑他们还能够做些什么。

问题不仅在于“躺平”,也出在“从未”两个字!

什么是“抗”?什么是“防”?若是一场战争,那么在攻防之间就是进能攻而退能守,攻防兼备进退有度。而冠病疫情就是一场人类与冠状病毒的战争 -- 虽然看不到硝烟,却比有硝烟的战争还可怕。

说新加坡“防疫”没有“躺平”,那已经是过去式。不过,新加坡式的“与冠病共存”,并不是单纯的“躺平”,也是一个事实。因为新加坡是具备了比世界各国的更优越的可以“躺平”的条件 -- 结果“躺平”了的新加坡比起“躺平”了的世界各国的“病死率”的成绩要好 -- 这就带给了像纪先生这样的人的一个错觉,明明就是“躺”着、却以为自己正“站着”哩。

其原因就是因为新加坡是属于一个交通发达的、先进的城市国家所带来的医疗便利。所有的严重的病患都会很快的被送进医院 -- 方圆不过7百平方公里的蕞尔小岛,保证送院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这样一来就为输氧和紧急救治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

当然,更重要的还有举世无双的疫苗“接种率” -- 试问,世上还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全民93%的疫苗接种率?以及80%的人接受了第三针加强剂?这让不能够免疫却具有“免重症”功效的疫苗发挥出数据可观的“低病死率” -- 这个可观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由于庞大的确诊病例基数造成的、比普通流感更低的“病死率”。

而就是这样的“病死率”欺骗了包括新加坡人的所有世人 -- 诡异的是没有人会去想从来就没有一场普通流感在一年多时间里感染了超过新加坡三分之一的人口?并且,也还没有一场普通流感在短暂的一年多里会夺取这么多新加坡人的性命!

其实,新加坡式的“躺平”和国际间的“躺平”,不仅仅是“病死率”的区别。它的微妙,就是在于“有条件的躺平”和“无条件的躺平”的差异罢了。

在抗疫失败的国家是无奈之下消极的放弃了抵抗,是“无条件”的躺平。而新加坡却是“有条件”的,是在“清零”策略显示出功效而疫苗出现、而疫苗接种率达到了七成之后来到了“群体免疫”的最低标准 -- 就是这些“条件”让王乙康参与领导抗疫小组之后有了“与冠病共存”的底气 -- 让王乙康毫不犹豫地说了“清零的代价太大”。

新加坡怎么没有“躺平”呢?王乙康自述骑着冠病脚踏车下斜坡的惊险记忆犹新 -- 当时若不是颜金勇和黄循财留下的几个“煞车器”,就不知王乙康的手忙脚乱会不知怎样的一个伊于胡底?

其实,“躺平”只是一个“术语”,就是在抗疫和防疫上带着的一种消极的、不抵抗主义的、与病毒妥协的姿态。

因此,争论新加坡有没有“躺平”不会让新加坡少死几个人,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作为新加坡人,更应该在意的,其实就是黄循财在当时说过的“疫后会检讨”这样的话。

在抗拒冠病病毒的政策上,对于全人类来说,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摸”字。就是必须在还没有沉沦、在溺水之前就找到的一个“立足点”。

可惜的是,在多过两个月就是三年了!而黄循财竟然也还没有发出“检讨”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不仅代表着疫情还没有过去、大部份人还会继续确诊,小部分的人得重症、而死亡就会成为似是而非的“一种常态” -- 和普通流感不同的,是普通流感一般的“病死率”绝对不会出现的“死亡病例的数字” -- 这就是问题!

因为从来就没有一场普通流感会感染这么多人、并且会夺去这么多生命!

中国武汉市清零之后,我记得排除了港澳台三地,中国大陆确诊死了4,636人。而新加坡在2020年1月23日第一宗病例,实行清零策略之后,直到在王乙康的“与冠病共存”政策之前 -- 新加坡社区确诊3,220人,出现了30宗死亡病例。

虽然没有疫苗,但是从武汉清零和新加坡社区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清零策略”是的确有效的、是可以挽救人命的抗疫、防疫措施!

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现状,恰恰就是比较“清零”和“躺平”的两个最佳例子。中国大陆自武汉清零之后,清零直到今天,虽然因为其它省市陆续爆发疫情,尤其是上海的拖累,死亡病例增加了共590例,来到了5,226例这个数据。而新加坡自从易“清零”为“共存”之后,到今天也增加了1,636人死亡,达到了1,672人。此外,也有近千人是在冠病痊愈后因其它并发症死亡 -- 这笔账是我不杀伯仁,自然也得算在“共存”身上。

在几乎同样的时期,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死了590人和一个5百万人口的国家死1,636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这就有了很足够的理由说明了“清零”和“共存”这两种政策孰优孰劣。

我要说的,是“清零”实实在在的是可以挽救生命的!而“共存”的结果是华而不实的,是会死人的 -- 不同的是因为医疗环境的不同,个别“躺平”的国家,“死亡率”是会有差别的。

这里,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想 -- 那就是如果能够将美国的卫生部长和咱新加坡的卫生部长互调的话,那么作为美国卫生部长的王乙康,搞不好还会将美国的“死亡病例”再推高一个层次 -- 不是吗?根据美国的疫苗接种率和医疗环境来推测。

反过来说,若是美国人来做新加坡的卫生部长,在这么优越的抗疫防疫的环境里,搞不好新加坡竟然就因此可以少死几个人 -- 呵呵,这虽然只是一种臆想,却非玩笑之词啊!

这就是隐藏在“与冠病共存”底下的悲哀! 本文修改于: 6:10pm 29/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