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悖论」联想开来... 作者:直言 3:02pm 26/02/2014 「学无止境」,这句话的涵义,真是「至死方休」了。有边读边,无边读上下,我本来连“悖”字都念错,对什么是「悖论」当然也就很主观了。 因此,在看了联合早报网主编周兆呈发表的《“左倾”的悖论》之后,也只是以为二丑师爷的“胡言乱语”,只是为了政府“给渔”的政策,在选票的压力之下左倾变成“给鱼”涂脂抹粉,自找下台阶的场面话罢了。 谁知道在读了李莫愁的《什么是悖论?》之后,对文章里头批周兆呈的内容,感觉是痛快淋漓。只是,对于 罗素提出的“理发师的悖论”,却也带着儿狐疑 -- “理发师都是自己理发的吗”? 当然,李莫愁引用这个“悖论”时说的“一个城市里唯一的理发师”就是答案。然而,“悖论”开始引起了我的兴趣。随兴所至,也就谷歌一番。想不到这么一来,大开眼界,走进“悖论”里既荒谬、又真实的世界。 在《维基百科》里,《理发师悖论(Barber paradox)》是: 小城里的理发师放出豪言:“我只帮城里所有不自己刮脸的人刮脸”。 “自己刮脸”就必“自己理发”合逻辑得多了。然而,这不是重点。如果把“理发”换成“刮脸”,那么,李莫愁的疑问还是一样的。
在“给自己刮脸”和“不给自己刮脸”之间,理发师因为自己的“豪言”,陷进了左右两难的境地。这就像理发师给自己刮脸,本来就是无可置疑的事,在执政党和周兆呈看来,却等同掉下了“悖论”的泥沼,为自己“刮脸”来自圆其说。 为政者关注社会康宁、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老弱孤寡、关注残疾人士、关注社会福利、社会平等、关注社会的财富的分配,本来就是一项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 -- 因为这就是人民所以付托、政府必须完成的职责,也就是任务! 如果把政治当成是一种使命的政治人物来说,那么绝对不会顾虑把执政者所应该行使的职责被贬成“左倾”。周兆呈的尴尬,其实恰恰说明“新加坡一向来引以为傲的竞争力,除了制度、效率之外,还包括亲商、亲资本的环境”皆是“右倾的结果。不是吗?就因为“向右倾斜”得太厉害了,因此在纠正的时候,才会出现了“左倾”的假象。 冰暴三尺,非一日之寒 -- 新加坡人如果扪心自问,如果不是几十年来“右倾”得网顾“建国一代”的感受,高高挂起“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个羊头,又怎会突然发现大部分的“建国一代”,竟然身处“危崖”呢? 《建国一代配套》,其实是一个“悖论”,“感恩”更是无从说起。试想,“建国一代”怎么就来到了这般窘境?很简单,就是这些人都任劳任怨,都愿意给国家做牛做马。如今,国家有了成就了,才发觉这些只能悄悄的等待着上屠宰场的老牛老马的牺牲太大了,觉得亏欠了这批牛马。腼腆之余,善心大发,因此大张旗鼓的计划让彼等能够“安乐死”。 就是这样吗?奥巴马不必因为因为“感恩”,只是为了美国人民的尊严,认为一个全职的工作者不应该陷入贫穷线下的困境,他就挚力于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不是吗?奥巴马也不需要作状奢谈什么“感恩”,就挚力于推出他的医改方案,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美国全体人民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险。 当执政者可以以“感恩”来作为代替本来就是他的职责的“羊头”的时候,大部分新加坡人竟然不知大难临头,反而是兴高采烈的为《建国一代配套》欢欣鼓舞时,我黯然... 整身的毛都被剃的光秃秃的老羊,对着身前一小撮的青草 -- 在羊毛换得黄澄澄的金子后,这是主人对它的“恩赐”! “咩咩”、“咩咩”,伤脑筋哦,它的叫声是悲凉还是欢欣呢?我惘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