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华人网站 luntan
01览:316 在混凝土上洒下“公民社会”的苗... 作者:直言
主题:在混凝土上洒下“公民社会”的苗...
作者:直言 4:33pm 29/12/2013

在《公民社会十年进退》里头,曾昭鹏这么说:

小印度骚乱发生当晚,忙乱中发了一个短信通知远在国外念书的弟弟,让他留意网上的滚动报道。记得他难以置信地回复我说:“你确定你说的是新加坡?”我说:“没错。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12月的那个星期天晚上,历史确实在新加坡人的眼前发生。但要如何准确解读这起事件的深层导因,从中吸取教训,进而促进社会的修复和进步,政府和社会都须集体反思。

在这个时刻,新加坡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事隔几天,弟弟以短信提出他的看法,他知道我可能有不同意见。站在新闻前线,我第一时间的反应确实比较倾向把这次骚乱视为一个公共秩序问题,但对于公民社会关注和探讨更广泛客工课题的价值,我从不否定。


新加坡人的尴尬,就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大事小事鸟事,就算还没有结论,新加坡人总得先惹上一身屎。

你看,上自总理,下至国会议员,总之就是高官们都说了,“小印度骚乱事件”不过是一件个案。那么,曾昭鹏为何还无厘头的来一段:“政府和社会都须集体反思”呢?

其实,要“如何准确解读这起事件的深层导因,从中吸取教训,进而促进社会的修复和进步”,这个层次太深,许多国人或许只能擦擦边球。然而,若是看过那些骚乱视频的人,应该不会不同意,导火线虽然是一起车祸,而印度客工“发飚”的对象,却完全是身着制服的公职人员。

除了肇事的私巴司机和跟车员,我们应该可以庆幸,没有一个新加坡平民在这场骚动中受到伤害。也就是说骚乱的人群都很有分寸-- 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印度客工心里的那一团火,目标都很清楚,因为石头、木棒,砸向哪儿都是证据。

或许,新加坡的警察和民防人员都是白狗挡灾,客工把自己在家乡里所受到的欺凌形成的潜意识,因为同胞在车祸中受到伤害,就藉着一点儿酒疯在异乡发作起来。

那么,这就和新加坡人民完全没有关系。反而是政府,在引进这般庞大的外劳族群时,是否都具有危机意识?意识到必须严防种种客工因为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硬硬塞给新加坡社会的不便,甚至伤害?

中国籍巴士司机因为罢工而改善了待遇,印度客工的骚乱会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牌底还没有全部揭开。不过,起码,在多个外来劳工的集中营里,突然之间都嗅到了咖哩的味道,搞起了宣扬人道的游戏。

人家说“纸包不住火”,果然火就在小印度烧起来。那么,就如曾昭鹏弟弟说的,“新加坡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 -- 难道说有了“公民社会”就能够止火吗?

我相信是的!因为新加坡若是有了成熟的公民社会,就不会有小印度的骚乱、就不会有中国籍司机的罢工 -- 因为我们负担不起!

是的,我们负担不起!因为根据我们的生活水平,根据我们的生活环境,一个公民社会就绝对不会损人利己,剥削客工的利益来自肥。何况是为了剥削客工的利益竟然剥夺了自己身处最底层的人民的利益呢?

是的,没有外劳就没有现在的新加坡,有人有这样的思路绝对正确!然而,居安思危,当一想到没有外劳的日子,我就不寒而栗。当一份堂皇的《人口白皮书》告诉你国家发展经济的脖子就被外劳双手掐住的时候,你还沾沾自喜,我不得不叹息。

曾昭鹏说:2004年1月,时任副总理的他在新加坡哈佛俱乐部成立35周年纪念晚宴上,以“建立一个公民社会”(Building A Civic Society)为题发表演讲,宣布放宽社团注册条例,使人们更容易结社。他表明,政府多年来所建立的协商及沟通文化,还会大幅度推进,更多限制也会随着社会的成熟而逐渐放宽。

李总理当时对哈佛众多的学者和学生说:“最终,让政府在领导新加坡取得进步方面,继续扮演积极和前沿的角色,是建立一个公民社会的方式。我们会扩大公众提供反馈的机会、发展一个更有活力的媒体,并减少介入更多领域,但政府不能逃避在前方指挥的责任。”


言犹在耳,但是就如曾昭鹏所说的:“...但政府近期实施的网络新闻网站管制,或多或少让人对社会开放的进程产生疑虑,并对未来空间是否收紧感到担忧。

自古以来,“”都喜欢做梦。曾昭鹏也在做着“公民社会”的梦。只是,他永远也不敢讲出来,脚底下的这块土地,既然都浇上了混凝土,下不了“公民社会”的幼苗,又何来“公民社会”这棵大树?

好无厘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