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香港和新加坡 作者:Delmonte 08:26am 02/10/2013 香港和新加坡 葉德民 2013/10/1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常年國慶群眾大會上講話,闡述人民行動黨政府新戰略的發展大藍圖,新的戰略規劃是圍繞房屋、教育和醫療保健方面的課題。自然新加坡所有的媒體都動員起來,為新加坡未來的發展大計大肆宣揚,為人民行動黨政府爭取民心。新加坡的發展大藍圖也引發香港幾乎所有媒體的大事報導,新加坡媒體和各地評論員也按各自的觀點大談特談新加坡和香港的一些比較,筆者也按自己的看法依據事實扼要地談一談雙城的異與同。 雙城的地理位置和歷史過程 184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販賣毒品鴉片受阻,便發動鴉片戰爭打敗清廷,侵佔香港島,1860年英法聯軍在中國土地上再次打敗清廷,侵佔九龍半島南部,1898年租借九龍半島北部99年,聯同所侵佔的土地合稱香港,實施殖民統治將小漁村發展成為東方之珠。 香港原本就是中國的土地,居民92% 是中國人。中國在共產黨執政下,綜合國力飛躍提升,昂首走向民族復興之路。 英國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於1997年6月30日到期,1982年9月英國首相戴卓爾訪問中國,拉開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的序幕。英國企圖以交還整個香港主權換取繼續統治香港的權力,鄧小平強硬表明只能洽談中國如何按序恢復行使整個香港的主權和治權,其他一概免談。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和治權,同時英國將香港交還給中國,結束百年的恥辱。 香港位於中華大地南方的珠江口以東,青山綠水港灣良多,由於山多地少,港英統治期間就不斷填海,至今面積1,104平方公里,但平坦可供發展的土地只有25%還不到,約270平方公里,其餘都是山巒起伏的綠野,大部分都是海拔三百餘米至九百五十餘米。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一個平坦的小島,原屬柔佛蘇丹管轄的小漁村,地理位置扼印度洋經馬六甲海峽到太平洋的要道。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建立一個貿易港,英國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比香港還要早一些。英殖民統治者須要人力來開發新加坡和馬來亞,從中國大陸輸入大量的華工,逐漸將獅島開發成為東南亞繁榮的交通樞紐和轉口貿易大港,成為大英帝國在遠東殖民統治的軍事和政治中心。 二戰後,隨着亞洲民族主義高漲,新馬各族人民紛紛要求民族獨立,不願繼續被英國殖民當局統治,為爭取民族獨立而展開大規模的鬥爭。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1948年6月20日,英殖民政府實施《緊急法令》鎮壓所有爭取民族獨立的組織,其中馬共不甘被鎮壓,拿起武器號召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抗英武裝鬥爭,1951年10月英國欽差大臣葛尼被馬共游擊隊擊斃。殖民統治者不得不考慮逐漸將政權轉移給合適的政客來保障大英帝國的利益。1957年8月31日讓馬來亞取得獨立,1959年讓新加坡獲得3/4的自治,1963年大英帝國策劃安排馬來亞、新加坡、砂勞越和沙巴合併為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州政府與大馬中央政府的矛盾無法調和,8月9日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而成為新加坡共和國,面積580餘平方公里,獨立後不斷填海至710平方公里,國民75% 為華人。 二戰後,由於中國內戰許多企業家和工業轉移到了香港,許多國民黨的殘兵敗將和政治難民湧入香港,接着中國的“大躍進”和“文革”期間,大量難民逃入香港。為香港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除了轉口貿易,製造業和金融業非常發達。水漲船高,居民和財富雙雙激增,是亞洲四小龍之一。1997年香港人均GDP約為27,000餘美元,回歸成為中國的特區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經濟下滑至2006年才恢復至風暴前的水平。 上個世紀50年代,韓戰爆發,聯合國禁運,新加坡經濟主要依賴轉口貿易、小型工業、橡膠加工業、煉油工業以及英國的軍事基地。當時世界膠價飛揚,帶來市面一片繁榮,商業興旺,但新加坡的經濟還是遠遠落後於香港。 新加坡獨立後,先後建立裕廊工業區、加冷、紅山和大巴窯輕工業基地,鼓勵國際石油企業擴大煉油業的生產。到了80年代新加坡成為電子商品出口國,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為亞洲四小龍之一。1997年新加坡人均GDP約為26,000餘美元,略低於香港。亞洲金融風暴後經濟下滑,到了2004年就恢復至風暴前的水準,並超越了香港。2010年2月14日聖淘沙名勝世界賭場開業,到了2011年,500餘萬人口的新加坡生產總值超越了700餘萬人口的香港,新加坡模式激起了眾多港人的關注。 新加坡的政治 認識新加坡模式,必須深入瞭解新加坡的政治、經濟和社會。1959年5月30日新加坡舉行普選,政治強人李光耀利用馬共和左翼的力量取得了大選的勝利,登上自治邦總理的寶座。然後踢開黨內的左派幹部,再勾結英殖民地官吏和馬來亞東姑集團通過“內部安全法令”聯合發動“冷藏行動(Operation Cold Store)”逮捕和拘禁超過120名政治異見者,未經法庭審訊就長期拘禁。人民行動黨執政後,打壓在野黨不遺餘力,通過如何劃定普選的條條框框,並經常行使“內部安全法令”,冷酷無情鎮壓任何政治異見者,包括從事社會工作、教會工作和專業工作以及學生,先後拘禁了數千人,最長的拘禁期達32年。在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觀天下》書中,李光耀認為“如果新加坡最終決定朝兩黨制方向前進,我們將註定平庸”,充分說明了李光耀在西方所謂民主普選體制下,以鐵腕的手段實施一黨獨大地連續執政48年到今天!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蔡明發教授在“李光耀與新加坡城市建設”的研討會上指出:「公共組屋與城市規劃政策過去之所以高效,是因為很多政策與公眾壓力“絕緣”,規劃者無須與民眾溝通」,蔡明發教授道出了人民行動黨政府施政模式的核心。 1984年1月1日成立新加坡報業控股(Singapore Press Holdings)掌控新加坡所有的媒體包括報刊出版和廣播電視,為人民行動黨政府“由上而下”的決策過程和各項“嚴厲法令”的實施鳴鑼開道。這就是普選下人民行動黨繼續執政,具有無上權威和強勢的政府。政府行政效率奇高,徵收土地發展基建和城市規劃以及居者有其屋計劃,還有徵收7% 的消費稅,實施購買私家車必須競標取得擁車證制度、公積金繳費率可以上升到50%、道路電子收費、家禽中央屠宰、禁止售賣香口膠、開闢賭場等等全都立竿見影通行無阻,為新加坡政府開闢了廣闊和豐碩的財政收入來源。 新加坡的經濟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以國家資金為主導,組建政聯企業,其中淡馬錫控股公司(Tamasek Holdings)成立於1974,是新加坡政府全資擁有的一家龐大豁免的私人企業,由於不是上市公司無需公開每年的財務報表。這家公司的投資運作透明度極低,該公司掌控了新加坡電訊、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新加坡報業控股、新傳媒、吉寶集團、萊佛士飯店等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和營業額最大的企業。2004年淡馬錫首次主動公佈了2003年度的財務報表,總資產達到900億美元。還有一家名為“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則更為神秘,外界對其幾乎一無所知。此外全國職工總會(NTUC) 旗下的保險公司、德士(出租車)公司和遍佈全島的平價合作社(Fairprice)以及海濱度假設施等都屬於工會的資金。以國家資金組成私人企業來進行投資,並主導民間的私人企業,這些企業的營運表現使得新加坡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先進國家。 新加坡的社會政策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府的社會政策是按各項“嚴厲法令”進行,主張用者自負的原則,實行高度集中管理的中央公積金制度。由國民自我承擔,養老、醫療以及購房為核心的社會綜合性保障制度,大大減輕政府財政對社會福利的負擔。1968年將公積金繳費率從10% 提升到13%,1984年提升到50%,目前為35%,僱員付20%、僱主付15%。公積金的具體營運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負責,除了該付的社會福利保障支出外,為公共設施建設和國家資本市場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換個角度看,是政府向全民集資的一項社會政策。另外全國職工總會(NTUC)附屬於人民行動黨,獨立後成為全國唯一各業工會的聯合組織,高度壟斷的工人組織,一切配合行動黨政府政策的安排。 李顯龍在常年國慶群眾大會上的講話,闡述人民行動黨政府的發展新戰略,以房屋、教育和醫療保健為主。其實這不是什麼新課題,中央公積金中的房屋保障結合居者有其屋計劃的實施相當成功,今天82% 的新加坡人是住在“建屋發展局”的組屋,其中95% 是業主,其餘是租戶。新加坡人只有18% 是住在自由市場的公寓,房地產業從來沒有產生過泡沫。現行的國民醫療保障是中央公積金中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和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此外新加坡的精英教育聞名於世。李顯龍所謂發展新戰略,不過是告訴國民繼續將房屋、教育和醫療保健辦得更完善,承諾政府將會為弱勢社群提供津貼。 香港的政治 大英帝國撤離之前,精心輔助李光耀及其人民行動黨接掌新加坡政權,對於香港回歸中國郤是佈署對抗,這是新加坡和香港的最大不同。 港英政府從來就不是由選舉產生,大英帝國無法對香港以主權換治權,但不甘心就此退出香港,1992年7月委派政客彭定康為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到任後積極開展對抗中國的戰略部署,提出施政方案,拋出普世喜愛 “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以普世價值為藉口,加速立法會選舉的“民主”步伐,促使香港社會走向以“民主”反共、抗中的趨勢。並策劃進行1995年立法議會的選舉,落實了彭定康的政治改革方案。彭定康於1995年解散政治部(Special Branch),運走所有的檔案資料,將情治人員秘密潛伏安置妥當。並糾集在“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下唯唯諾諾俯首稱臣的港英餘孽、洋奴“學者”和教會教主,組成“反共、反中”陣綫,掌控了政府的香港電台。1995年反共、反中的“蘋果日報”傳媒集團成立,一些反共、反中的政治團體也相繼成立。眾多歷史事實已證明西方的普世價值虛偽的一面,並早已淪為入侵別國的精神鴉片! 彭定康的所作所為,引起中國政府不滿,終止港英政府的立法議員過渡到1997年7月1日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996年3月24日全國人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決定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產生後,即組成臨時立法會並開始工作。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的上空飄揚,中國恢復行使香港的主權和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歸中國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特別行政區,按中國憲法產生的香港基本法高度自治,行政長官和政府高官不得有任何政黨的色彩,以行政為主導,保持西方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 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沒有組織自己的治港班底,全盤接受彭定康留下的治港班子。同一個治港班子在彭定康的麾下要與中方對著幹,現轉過頭來,要協助董建華落實中國制定的基本法,推翻彭定康的部署,並要對遺留下來老化的殖民政體進行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由英國人培訓出來的行政精英份子,對其舊主子畢竟懷有感情,也必然還有其慣性,第一任政務司長陳方安生也表白了在五星紅旗升起的一刹那,其內心是多麼錯綜複雜。退休後,最近更大力支持英國干預中國香港的內政,充分暴露其為英國殖民利益的政治代理人,這種港英餘孽怎能配合董建華制訂出良好政策並給予執行呢!香港特區政府一開始就是弱勢政府。 港英餘孽和洋奴“學者”利用一國兩制這個新事物,不斷進行“去中國化”,緊抓兩制而不要一國。積極配合國際反華、反共勢力,花盡心思在香港社會的矛盾裏製造問題,潛伏人員將前政治部的檔案資料有針對性地發放,挑起不滿特區政府的高官和北京中央的情緒。不斷挑起政治紛爭撕裂社會,無視法紀,更高舉前港英殖民地的旗幟遊行示威,充分證明了英殖民統治的政治代理人在香港興風作浪。一次又一次惡毒地衝擊香港社會秩序和特區政府權威,攪得香港社會爭鬥不休、內耗不止,陷香港於兩極化對立抗衡的政治生態,香港已成為西方列強顛覆中國的一個前哨基地! 美國駐港總領事楊甦棣(StephenM.Young)離任前於5月15日就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發表了談話,美國新任駐港總領事夏千福(Clifford A. Hart)抵港一個月即四出與香港各政團領袖會面,9月24日更公然發表支持港英餘孽和洋奴“學者”的言論,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國務大臣施維爾(Hugo Swire)於9月15日在香港的報章上發表“提供支援”香港政改的文章。這些事實說明了英、美兩國發聲動員港英餘孽、洋奴“學者”拋開“基本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的權利,囂張地公然干預中國香港的內政,遭到中國外交部的嚴厲警告。 香港回歸中國後,由經濟城市淪為世界上最言論自由、市民濫權的政治城市,部分媒體和市民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抨擊特區政府。投機政客和部分港人支持非良性的政治紛爭,導致弱勢特區政府施政舉步維艱,行政效率緩慢。英殖民統治的政治代理人蓄意煽動“仇富仇商”心態,動輒套上“官商勾結”的帽子,嚴重影響了香港的投資環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如此的投資環境,難免資金外移!香港已被周邊地區超越和接近,上海港早已超越香港成為世界第一,而廣州與深圳港即將超越香港!紅色的中華大地欣欣向榮,唯獨其南方邊陲的小黑點香港在衰退,最大的受害者只能是港人!鮮活的事實再次證明西方資本主義體制給香港帶來了衰退!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給中華大地帶來了欣欣向榮。 北京中央政府以堅定但寬容、懷柔地按《基本法》給予香港高度自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信心。西方列強及其馬前走卒千方百計在香港興風作浪,企圖期望中國會有現代的李鴻章出現!西方列強恐怕忘記了1950年的朝鮮戰爭和1982年英國首相在走出北京人民大會堂時跌倒的歷史經驗!黑格爾的名言說對了“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得到教訓”。今天中國綜合國力空前壯大,中國共產黨保家衛國的決心,毋庸置疑。 香港的經濟 香港經濟是高度市場自由化和公開競爭,並以民間企業為核心的自由經濟市場,與新加坡以國家資金為主導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截然不同。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促使香港經濟轉型,絕大部分的製造業都北移中國內地,今天香港的經濟轉向以服務業為中心,其中金融、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工商支援及專業服務為四大支柱。此外香港的稅基狹窄,賣地發展物業是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房地產業也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無數小投資者參與炒賣房產致富,過度的炒賣導致泡沫。1997亞洲金融風暴襲擊下,房地產業泡沫爆破,經濟下滑。 儘管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是弱勢政府,但在“小政府大市場”的自由經濟政策下,以中華大地為腹地,以及中央政府的優惠政策輔助下,2013年香港的外匯儲備高達三千餘億美元,排名世界第9。塑膠工業和房地產業造就了李嘉城這位享譽國際的企業家,而新加坡造就了國家擁有的“淡馬錫”! 香港的社會政策 與新加坡截然不同,中央政府給予香港高度自治並允許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有反共、反中的媒體、政團、職工會,也有親共、親中的媒體、政團、職工會和社團。社會上各派政治勢力動輒遊行示威成為香港社會的一大特色,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對香港胸懷寬大和自信。 香港稅基狹窄,特區政府有意擴大稅源,健全庫房的收入,提出徵收消費稅以及道路電子收費的諮詢文件等,但都受到社會反對的壓力而放棄。香港社會福利署統籌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保障貧困戶的基本生活,普遍市民都可在政府的醫療設施享有95% 以上的醫療津貼。香港遲至2000年12月1日才正式實施由眾多法定私人機構管理的強積金制度,繳費率為10%,僱主和僱員各付5%,僱員退休後可領取一筆養老金。年逾65歲以上的市民每月可獲政府發放長者津貼,長者在香港乘搭任何交通工具每程均為2元的優惠。香港政府用於民生的支出佔財政預算案的66.5%,主要用於教育、醫療以及社會保障等,儘管如此香港的財政結算幾乎每年都有盈餘。 高度國際商業化的香港有720萬人口,1/3是住在租金廉宜的政府公共屋邨,1/6住在政府提供免地價的居者有其屋。也就是說,有50% 的市民得到政府的住房保障,另外50% 住在自由市場的房屋。香港可供發展的土地只有270平方公里,只有新加坡的40%,郤要面對住房和商業樓宇的龐大需求,供不應求。因此賣地是香港庫房重要收入來源,房地產業的投資、投機旺盛,是世界最瘋狂的地區之一。 小結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以華人佔大多數的城市,都曾經受到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今天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而新加坡是一個獨立共和國。大英帝國撤離香港時,作了精心佈署來對抗特區政府和中國,而撤離新加坡時郤精心輔助李光耀政權。香港沒有普選但開放,允許對抗勢力的肆意抨擊和承受社會壓力。新加坡有普選,但政府以鐵腕鎮壓任何對抗勢力,剝奪人民罷工和示威抗議的權利。香港的市場經濟是公開、透明和自由競爭,以民間企業資金為核心。而新加坡是以國家資金為主導,民間私人企業為輔的自由市場經濟。香港尊重人權,有言論、結社和示威抗議的自由,政府決策都公開進行民主諮詢,政府的運作高度透明。新加坡缺乏言論、結社和示威抗議的自由,政府政策與公眾壓力“絕緣”,決策者無須與民眾溝通,政府運作透明度低,但新加坡模式的經濟成果超越了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