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天三扯淡(2) 作者:闻达星 2:08pm 18/06/2005 回应: 一天三扯淡 作者: 闻达星 2:07pm 18/06/2005
〖叁〗 不止‘母猪’还十分荒谬。大胆说一句,今天媒体工作者有较宽松的言论环境,究其源头,都是互联网的开放为他们争取来的;没有网民的‘过’,怎么衬得出他们的‘不及’。今天她得了便宜又卖乖,说大家都喜欢匿名上网议政,以为不必负上任何责任。——其实,为什么不反向思维一下:如果新加坡的媒体肯开放胸襟,不画地为牢的话,就能把这股‘无才可去补苍天’的力量吸引到主流,再把百花齐放的观点变成报纸销量和收视率,就不会让这些‘卖点’在网上无的放矢、白白流失了。 她说‘真姓实名’很重要,因为能够换来‘决策者应有的重视及尊重’;不敢以真实姓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或为自己的政见辩护,他们又如何能得到别人的重视,以达到制衡政府的作用? 这个谬论可分成3点来辩驳: 斯大林的本名是朱加施维里(Joseph Vissaronovich Djugashvili);列宁的本名是乌里扬诺夫(Vladimir Ilyich Ulyanov);托洛茨基的本名是布隆斯坦(Lev Davidovich Bronstein);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不过在白色恐怖的30年代,鲁迅这两个字也变成一个实在人物的代表,使到周树人要投稿,还要不断地换笔名。好玩的是:当政者、文棍、读者还是可以嗅出‘鲁迅’的味道来: “ 这六十多篇杂文,是受了压迫之后,从去年六月起,另用各种的笔名,障住了编辑先生和检查老爷的眼睛,陆续在《自由谈》上发表的。不久就又蒙一些很有‘灵感’的‘文学家’吹嘘,有无法隐瞒之势,虽然他们的根据嗅觉的判断,有时也并不和事实相符。但不善于改悔的人,究竟也躲闪不到那里去,于是不及半年,就得着更厉害的压迫了,敷衍到十一月初,只好停笔,证明了我的笔墨,实在敌不过那些带着假面,从指挥刀下挺身而出的英雄。……因为笔名改得勤,开初倒还平安无事。然而‘江山好改,秉性难移’,我知道自己终于不能安分守己。……”(《准风月谈·后记》) 鲁迅改笔名(似乎有点矛盾修辞)的烦恼,是一天三扯淡的真名实姓者不能明了且感同身受的,我们不能有名嘴和名笔,是因为把关的人,根本不惜才。只要不符合他手中的那把官尺,一概投篮,以免影响自己的年终奖金。极端务实,才是真正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