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于丹旋风谈起…… 作者:段延庆 6:52pm 19/04/2007
而于丹现象跟李洪志现象又有很多神似的地方,1992至1999年,法轮功教主传授法轮大法,用“真善忍”为口号,就是以佛教为主,释道为辅。现而今于丹大师则以儒道为主,禅门公案为辅,信手拈来,闻者微笑。 其实,自大乘佛教传入震旦以来,或者现在称为的汉传佛教,就是跟中国原来的哲学思想一个磨合的过程。最早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就被译为“能仁”,颇有向儒家靠拢的意味。那时梁武帝就提出“三教同源”的说法,得到很多读书人的回应;
到了宋明理学更是集前人之大成,宋朝有个宰相张商英,曾并比三教于药,他认为:儒家治皮肤之疾,道治血脉之疾,佛治骨髓之之疾。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受佛家影响,这里就不必多赘。朱熹说:“佛氏云:‘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某尝说:古之诸圣人,亦是为此一大事也。前圣后圣,心心一符,如印记相合,无纤毫不似处。”王阳明的“心学”,有的人干脆就把他叫做“阳明禅”,明末高僧憨山德清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底下,宋明时候的读书人在寺院、道观,把儒释或儒道搀杂地讲,或者来两句口头禅就蔚为风气。而这个风气后来还几乎有鹊巢鸠占之嫌,使得寺庙不得不下逐客令:“时姚江之门人岁聚讲学,辐揍僧寺。寂公谓儒、佛不可混,祖庭不可荒。于是邹南皋、郭青螺、刘孝则诸君子,议别建五贤祠及会馆,而以寺还僧。”讲的就是青原毗卢阁寺的一件事情。 到了明末清初,很多明朝的读书人为了不做满洲人的臣民,就兴起所谓“逃禅”之风,既然都要剃头,就干脆剃头出家去也。陈援庵尝备论之:“明季遗民逃禅,示不仕决心也。……出处之士皆乐闻其言,往来徒众尝千余人。”既然有徒众千人,那么他讲的是儒释道的哪门学问都已经不太重要,寺院的“票房”重任是由他扛,就好比今天的“粉丝”追偶像了。 良莠不齐是个很难解决的现象,一般的追随者是没有那样的分辨能力。况且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往往都是看热闹的胜利,连有门道的也要向热闹的看齐,不然“哗众取宠”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 这是一个学术上升还是堕落的现象呢?容以后再议,不过这股讲经的风气在大陆易色之后就消失殆尽,倒是给去到台湾的僧人保留下来,后来并加以“发扬光大”。到了九二年又给李洪志学了回来,结果闯了大祸。今天又出了个于丹讲《论语》,是福是祸尚难分晓,不过轮回倒是屡试不爽的。(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