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南洋老故事(4)--传统华校之死
作者:游黎 3:21pm 19/02/2006
南洋老故事(4)--传统华校之死 砂劳越传统华文中学集体之死,始于1962-63。之前,殖民政府提出<<华文中学十年 改制计划>>,给华社两个选择。其一,校董拒绝改制,保留原有华文教学媒介;代 价是得不到政府津贴,自生自灭。其二,校董接受改制,华校渐变为以英文作为教 学媒介的津贴华校。选择其二的华校,自1962-63起,实质上由华多于英,逐渐演变 成英多于华的杂种华校.这些改制华校,1967-68 则完全成为英校,虽然不少教师学生 课余交谈时,仍多仍用华语。选择其一的华校,则演变成日后马来西亚的独中。 独立后被编入参政主流的华社领袖和晚节不守的老左,竟然避重就轻地扭曲历史事 实。不容掩饰的史实是:西方殖民统治者在语文教育政策上,比独立后这些投机政客参与当 政的前联盟,后国阵政府来得开明容忍。英国佬并没有强迫华社衮衮诸公选择华校 改制之类的大型不平等教育政策。 如此这般的历史修正主义也发生在老南大的评论。被招安入伍的史学家老爱说不厌: 南大如何如何受殖民主义的压迫扼杀。。。可我们读到的南大史实却是,从1953南大 公司的注册、建校计划的批准、到56校舍落成,开学典礼等等办学里程,都在英殖 民政府批准下和代表它的官员如辅政司、总督的隆重参加下尊严地落实。反观,<<王 庚武报告书>>的采纳实行、南大腰斩并入新大而走如历史,都发生在63 独立后自己人当 家作主的新年代。少来冤枉英国殖民主义者! 我不仅是砂劳越传统华校之死的见证人,我能搭上华文最后一班中学之幸,仰恩于 校董诸公的低效无能。按原本的改制计划,接受改制的中学,必需在1962办最后一届 华文初中一的同时,开始办英文部。如此类推,62及之前已有的华文部(初高3,3制), 到67年就会完全消失在南洋风雨中。生不逢时的我,62 华小毕业,如果我中意的 “诗巫最高华文学府”没延迟到63年实行改制,可就搭漏华文最后一班列车。这“华文 最后一班列车”的末代恐龙,从大陆来的老师时刻把这标签贴在我们这班文化孤儿上。 殖民政府非但允许我母校延迟改制一年,甚至让她仍办华文初中一班。当时年轻无知, 闻政治色变,什麽原因致使唯独该校延迟改制,不得知。也许不是校董办事低效, 不能及时实行改制。依稀记得,改制计划初出笼时,许多华人乡下坡区开会决议反 对改制计划,颇有舆论一面倒声势。倒是座落全砂第二大市的诗巫中华中学那批睿智贤能 的校董会,逆流地接受改制计划。是这批民族买办资产阶级有着英文是强势语文的前瞻, 积极奋勇地拥抱华校改制。幸亏他们还有稍释众怒的圆滑和羞耻心,否则我这南洋仔连这 麽水皮的中文程度你都没得讥笑。 2006-02-19。
本文修改于: 00:21am 13/03/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