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鸿而不文 不如不鸿
作者:游黎 01:42am 30/12/2005
回应: 会不会太辛苦啊? 作者: 蔡培强 1:26pm 28/12/2005
每发生一件大事后出现的鸿文,如有精辟独特之解,见人不见,道所未道,诚然是 读者之福。如果只是后知后觉的总结,那不过是乏然无味的干燥历史,充其量是给 隐居多年,复出是非人间之士,茶余饭后的闲逸阅读---Catching up with old times-- -而已。冒失一句:李大师转来那篇 NKF 总结,老蔡你我写不出?里边那点读者没 想到? 写这般“鸿而不文”的,多是 (1)。业余作者。无可厚非,得顾正业充饥;(2)。八 面玲珑评论家。等事件“水落石出”,风向明朗后,评而不论,至多左右各打五十 板,公正“中庸”。这类评论家不是某某大学某某系副教授、东亚某某研究中心资 深研究员,就是本地资深媒体评论员 。后者如冠上“退休”--Emeritus--, 更加老 牌 。 真正关心社会国家的评论作者,应该是只要心正,不怕评论错误说错话地敢怒敢言。 那些打喷嚏也得东张西望的评论,读来有如嚼腊。正因为诽谤官司风盛,助长这类 太监文章的留行。知识分子宁可本着自己的是非观,大胆即时评论;不好每下一句 都在为留芳万世“伏笔”。 总结文章鸿而又文的一个好例子,是剖解 DNA 的 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 。他们总结前此的学术疑团,大胆挑战当时的生化权威如 Linus Pauling ,划新现 代生化研究史页。之前,他们在学术界是开窗说亮话的“ 非中庸”人士,虽然他们 来自某某大学某某系。 附:希望很多人向林别溪邀稿。
本文修改于: 01:59am 30/12/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