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080
主题:短文三则 作者:艾维丹 6:08pm 05/12/2022 回应: 迟来的春天 张美增(已故) 作者: 艾维丹 08:48am 05/12/2022 (一)三言两语 我曾经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章读到这样一段新闻: “马青总团教育局收到533宗大学生上诉案,其中有212名在大马高级教育文凭中考获4科全及格的学生不获大学录取....... ” —— 既然“不获大学录取”怎能称为“大学生”? 记者粗心,编辑糊涂,判各施廷杖二十! ------------------------------------------- 在《联合早报》言论版读到穆军先生的文章《取消特别课程伤了谁?》,文末有编者附言:“作者为华文中学教师,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 接着,我又读到陈丽芳的文章《对待语文岂可如此务实!》,文末编者的附言则是:“作者从事教育工作,文章只代表个人身份”。 我想了又想,觉得很费解。作者从事教育工作,这样一篇文章就代表“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如果一位商人也写了一篇类似的文章,这样一篇文章也可以代表作者“商人的身份”吗?如果此文出自一位医生之手,难道它又能代表“医生的身份”吗? —— 这可真是一篇“法力无边”的文章啊。 ------------------------------------------------ 中国《南方都市报》于2007年9月7日发表了南京小庄学院副教授邵建的一篇专栏文章《少林寺为何要披“中华民俗”的袈裟?》,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 在那个年代,上纲上线让多少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又让多少人说话时噤若寒蝉....” 咋看之下,立即产生“牛头配上马嘴”的感觉。 查成语“噤若寒蝉”含贬义,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杜密传》。该文中说:“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噤”的意思是“不作声”;寒蝉是指深秋的知了。 据说雄蝉于夏秋间不断鸣叫,引诱雌蝉来交配,不久后即双双死去,所以到了季秋就再也听不到蝉鸣了,古人遂有“噤若寒蝉”之说。 柳永词《雨霖铃》中说“寒蝉凄切”,应该是孟秋时节的蝉鸣,作者当时正处于“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境况里,感觉有几分寒意,所以说是“寒蝉”,而且鸣叫声也显得格外悲凉凄恻。 邵建文中“又让多少人说话时噤若寒蝉”一句,明显不妥。既然是在说话时,怎么能够套用“噤若寒蝉”来形容呢?即使是哑巴在运用肢体语言时,也会不时发出“啊啊”的声音呢。这样的错误,竟然能够出现在一位副教授的专栏文章中,实在令读者忍无可忍,无法“噤若寒蝉”(抱歉,请容许暂时借用)! 本文修改于: 8:07pm 06/12/2022 |
lun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