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063
主题:李商隐的《锦瑟》 作者:艾维丹 2:45pm 01/12/2022 李商隐的《锦瑟》 咏李商隐 阴差阳错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译文:(来自网络) 虽然自忖才能并不比他人逊色, 也曾经很想能够有一番大做为, 可是造化弄人, 我就像蜀国的望帝杜宇, 终究没能作出什么特别的贡献, 连治水也都功亏一篑, 只好被迫退位, 到深山里隐居, 耿耿于怀在所难免;没料到后来竟化作了杜鹃鸟, 日夜悲鸣哀啼,只有这样才足以排遣心中无限的惆怅、悲戚与忧愤。 传说中,大海里的美人鱼在月光明亮的夜晚流下了滴滴眼泪,随即化作了珍珠,闪闪烁烁,光泽诱人;经仙人指点,并把他赠送的一袋玉石,让我在蓝田地区广加播种,美玉在日光和暖的照耀下,会升起屡屡青烟,美不胜收......... 如今,一切都是那么虚无缥缈,一切都像是梦幻可望不可及。 唉,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一切都已成过去,这一份沉重的情怀幽梦,只能在迷蒙的幻景中追忆,而当时心中只有怅惘和一片茫然。 晚唐诗人李商隐写过好些意境朦胧、似可解似不可解的诗篇,历来引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连一代大学人梁启超都这么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解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会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杀。” 在李商隐所写的许多情思朦胧、意境朦胧的诗篇中,最受人喜爱与最多人试图解说的,首推“锦瑟”一首。对于这首诗,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有爱情说,有悼亡说,有自伤身世之说,等等,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统一的结论。 诗中提供了五个在逻辑上并没有必然关系的象喻,那就是:锦瑟十五弦、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明珠、蓝田生烟。除此以外,诗中并没有任何比较显著的蛛丝马迹,可以作为我们寻本探源的依据,以致让人无可避免的陷入了无法确切理解的朦胧感之中了。 不过,只要细读再三,我们不难领会,贯穿全诗的正是一片凄迷的意境,一种悲怆的情怀,一个颤动绵绵的心灵。全诗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情调哀怨而却又可望不可及的幻境,流露出一种低回沉郁的韵味。——这大概就是梁启超“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的原因吧。 鼎鼎大名的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是清代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像这样一位文化巨匠,居然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解不着.......。 李商隐生于晚唐,适逢王朝渐趋没落,政局动荡,人事变动频仍,战乱连连之际。他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但却总有怀才不遇之憾,壮志难酬。而且,再加上中年丧妻,境遇艰难困苦,郁闷心情,千头万绪,哀伤悲恸的心结,无从排解,无从消除,无从抛却...........。 悲怆万状的心绪,发诸于诗,很自然地形成了这样一首意蕴深邃、境界迷离的《锦瑟》了。 一般上,大家都认定《锦瑟》是李商隐晚年之作,也就是唐大中二年(公元858戊辰年)去世前的“压卷之作“。依照古人的习俗,《锦瑟》只是作者借瑟以隐题的无题诗作。应该说,这是一首深邃迷离、让人深感困惑难解的诗作,古人称李诗为“西昆体”,正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二》所说: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从当时的背景,以及诗人一生不幸的遭遇,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比较合乎情理的推论,作出切合实情的诠释。 另一方面,朱子彦在《中国朋党史》一书中谈到李商隐时,指出李商隐是牛李党争的牺牲品(第五章第四节)。 “牛李(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深刻地影响了一批才智之士的命运,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悲剧意义的当数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与杜甫)的李商隐。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解析李商隐个案,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唐代科举与人身依附关系,在士人身上打上的深深烙印,使他们在精神与仕途上都缠上牛李党争给其带来的无穷磨难与痛苦。 ——书摘-《中国朋党史》:李商隐——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
lun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