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081
主题:联合早报华文B 作者:李莫愁 07:36am 21/11/2022 《联合早报华文B》 文/ 李莫愁
当然,莫愁并不认为这个“国际秩序”样样坏,也有他们西方文明的好东西。李显龙就是一个公开拥抱“国际秩序”政治人物,他认为“各国不论大小都须遵守国际秩序”,好比制裁俄罗斯或谴责朝鲜,他都敢为天下先。然而行动党政府却是实用主义者,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来“遵守国际秩序”,是个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作为师爷级的文棍,林任君当然要为主子文过饰非。所以这一期的专栏,他就不谈“国际秩序”,把题目叫做《西方的非难噪音不绝于耳——天底下没有新鲜事》。好好地一个“国际秩序”到了他的笔下,竟然成了“西方的非难噪音”: 1、1990年4月12日,被伦敦《泰晤士报》誉为“当今最著名记者”的勒文(Bernard Levin),在该报为文猛烈攻击建国总理李光耀,指他是一个专横的暴君,并抨击新加坡的司法机构。李光耀当然不甘示弱,趁着那年5月访问英国之便,向勒文发出挑战,邀他上英国的电视公开辩论。——利用司法和监狱对付异议者。 2、1971年6月9日,李光耀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参加国际新闻学会(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全体大会。那年5月,政府刚以“涉及国外势力所搞的黑色活动”为由,逮捕了《南洋商报》四名要员和吊销了英文《新加坡先驱报》的出版准证,遭到众多国际媒体谴责,因此大会特地邀请他去。李光耀在会上发表长篇演讲,详细阐述新加坡的新闻理念,并反驳与会者的责问。——利用司法和监狱刑求第四权的新闻媒体。 3、1987年5月26日,贸工部长李显龙也到了赫尔辛基,出席第40届世界报章出版人大会。在那之前不久,新加坡政府刚以“拒绝给予政府答复权利”为由,限制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和《时代》周刊在本地的销量,引起西方媒体强烈谴责。——利用司法和监狱阻吓第四权的西方媒体。 4、1995年,吴作栋总理写信给《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者沙费尔(William Safire),邀请他到新加坡来与自己进行一对一辩论。事缘沙费尔以新加坡和缅甸进行贸易,以及试图限制人民浏览某些网站等理由,反对吴作栋的母校麻省威廉姆斯学院颁发名誉博士学位给他。——见钱眼开,无视国际秩序。 5、最新例子就是英国亿万富翁布兰森的谴责,指新加坡顽固地坚持执行死刑,尤其是针对毒品犯罪,是“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对这么严重的指责,政府当然沉不住气,向这个在社交媒体拥有千万粉丝的名人发出挑战,邀请他到新加坡,就本地对毒品和死刑的态度,与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展开电视直播辩论。——无视废除死刑已成主流的国际秩序。 日前,连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前首席经济师杨南强的脸书贴文也受到“泼马”;杨南强指我国政府有300亿元的结构性财政盈余(structural fiscal surplus)可使用。财政部说,事实是在过去20年里,政府每年平均的财政盈余为22亿元。这不包括2020财年,这个财年因疫情的支出导致巨额财政赤字。因此,有关政府有300亿元结构性财政盈余应付每年的支出,这样的表述是不实的。于是“建设性的讨论”就到此为止,应该不会有下文了,比“国际秩序”更好管。
《联合早报》多年来也东施效颦,每年推出10个汉字供读者投选。今年有一个“荡”字,据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郭思满的介绍:“人性追求安定,虽然有些时候会想要来一点刺激,但大体上还是寻求稳定的。太多的不确定、不明朗和不可预测,会让人感到害怕,陷入恐慌,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一年来,我们活得不怎么舒服,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意思是要用“荡”字代替“动荡不安”,问题是代替得了吗?甚至“动荡”里的“荡”字,也没有upheaval——动乱、乱世,或者disturbance——风波、骚乱的意思(这里先卖个关子,容后讨论)。如果郭副总编辑的意思是“乱”,那么10个候选汉字里头,也已经有“乱”字,何必重复呢? “荡”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汉字,其原意是什么呢?: 衍义1:引申指“洗涤”。如:洗荡、涤荡、荡口(漱口)。 如此华文B水平,献丑还不如藏拙。 |
lun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