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061
主题: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作者:李莫愁 10:12am 09/11/2022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文/ 李莫愁 建屋局涉嫌“卖乖”,年年财报都是赤字,上一个财年更创下一个最高43亿元的亏损,敢情是改朝换代要来了,为博取国人对行动党政府的感恩之情,正如老吴(老番癫吴俊刚,下同)所说的,其实是一项政治决定: 政府把国有土地拿出来建组屋,把房子卖给人民,在计算地价时,是应该按市价还是按当年的征用价?这其实已超越了经济学的争论,而是近乎政治的争论了。这类似政府每年应动用多少国家储备金净投资回报,最终是个政策决定。 ![]() 所谓“赤字”,很快就被有识之士“看破手脚”: 1、《联合早报》:暗指新加坡政府从宏茂桥预购组屋项目中获利,杨南强和“网络公民”接到(泼马)更正指示。/国家发展部星期五(10月14日)发文告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前首席经济师杨南强于10月4日在脸书(前译“面簿”)的贴文,及“网络公民”(The Online Citizen,简称TOC)于10月4日和5日发表的文章,都含有对建屋局的赤字及新加坡储备金的虚假且具误导性的信息。 2、默乐:怎么没有提到土地成本呢?那是主要的争论点,不是吗?现在都是关于补贴和补助的问题。所以房间里的大象在计算赤字时并不重要?这算什么简报?告诉媒体不要报道土地成本?这则报道是不可信的。尽管如此,看到一些具体的数字还是很好的——实际上这很难读懂。 其实要检验建屋局是否“年年亏损,建的越多亏损越大”?只要看看高层如何应付政府的问责(我们是问责制,不是吗?);是否要“开源节流”;高层是否要集体减薪;年底花红是否泡汤?要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的话,可见就是wayang。 既然把柄(土地局)都被人捉着了,国家发展部长何不大大方方出来为混乱道个歉,告诉国人这一切都是账面上的游戏,就只想告诉你一点:政府没有要赚你的钱,做的都是亏本生意,只是为了让你有个安乐窝。 可是咱们律师出身的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却要硬拗到底,用“负担得起”和“土地从有形转为金融资产,政府售地时国家储备金未增加”等高屋建瓴的大词打乌贼战术,把“政治决定”又打回“会计专业”。结果被红点同心党秘书长拉维一句话顶了回去,拉维说:“(负担得起)我认为这种推理方式不能令人满意。有什么要隐瞒呢?有了25年的贷款期限,即使是兰博基尼(Lamborghinis )跑车也能成为很多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对吗?” 政府总收入由政府营运收入(如公司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和国家储备净投资回报贡献(简称NIRC)组成。NIRC目前占约五分之一,是最大收入来源。NIRC作为储备金投资回报,所得数额也关乎储备金有多少。/组屋价格越低,津贴就要越多,那若不是你我得付更高的税,就是得用更多NIRC,而放入国家储备的投资回报就得减少,等于要动用本应留给后代的钱。 看得懂的人请举手? 国会中英兰妮被在野党领袖毕丹星逼到墙脚,对于公开新组屋发展成本,英兰妮认为这么做对买家没有意义。“我们应该提供总开发成本吗?我们不认为这有任何实际效果。因为对新加坡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真正重要的是,你负担得起组屋吗?”——真的吗?很多新加坡人都翘着二郎腿在等待政府公布“总开发成本”。所以说这是她自己挖一个坑给自己跳。 杨浚鑫在文章开头说了一句话;“你以为组屋津贴从哪儿来?还不是我们缴的税。”——问题是:正常情况下,“赤字”需要填补。这是不是为增加消费税添增一个理由?最近副总理黄循财宣布会有追加14亿的抵消措施,说是消费税上涨后,对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多年(有者5年,有者10年)都没有影响,报道都侧重这方面。路人甲乙丙丁就说啦:那每一年的消费税收入,政府实际上会得多少钱?——肯定是大有好处,不然他们这么热衷,这就是精英和草根视角的差别。 |
lun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