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97页
01览:149
主题:早报选读:何惜薇--居委会——居家养老的帮手 作者:费言 12:07pm 12/09/2007 回应: 年金,一道划开亲情的鸿沟 作者: 多话 2:31pm 11/09/2007 居委会——居家养老的帮手
正要转身离开的时候,门内传来一阵开锁的声音,开门的正是89岁的杨天照。看到老人因为急着要来开门而只是穿了件底裤,N赶紧嘱他到房里套上长裤。 “我就知道杨叔这个时候是在家的,除了上午到附近的超市买菜、下午到小区里走走,他多数时间都在家里。每天傍晚8时,他也都定时打电话给女儿。”N显然非常熟悉杨天照的时间表。 杨天照是长风新村街道上860多名接受“居家养老”安排的老人之一,每隔一天就有受薪的服务员到他府上帮他料理家务。“居家养老”的形式还有好几种,包括“自助式”居家养老服务,也就是让在家中照顾体弱父母的儿女,获得上海市政府每月发放的“助老服务费”,以及让左邻右舍以志愿的性质不时到长者家中察看有无需要帮忙的地方。 上海市“居家养老”的概念其实与新加坡要努力落实的“原地养老”(age in place)概念类似,都是考虑到许多乐龄人士习惯既定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社区居住环境,决定通过建立社区网络,让生活其中的乐龄人士能够得到相关的照顾。 不过,新加坡的原地养老还在规划当中,上海市的居家养老却已经实行了数年。上海市能把居家养老的概念付诸于行动,居委会网络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社区里哪一些是独居老人,哪一些是只有两老的纯老人家庭,哪一些老人不喜欢陌生的服务员上门帮忙或陪伴前往复诊、宁可要邻居照顾等等——居委会必须熟悉这些种种情况,才能有效地推荐让老人生活得自在的方案。 由于居委会成员本身就住在特定的邻里、是居民所推选出来的代表,他们非常熟悉区内居民的生活状况,哪些老人享有哪些居家养老的安排,他们都了如指掌。这么一来,一旦市场推出新的器材,他们就可推荐给老人免费使用,或提供津贴等。另一方面,如果老人在子女或服务员的照料下,自身卫生和情绪等情况还是欠缺理想,居委也是第一批发现这个现象的人。 有些人认为,人多好办事,上海市人口多,加上一些到那里讨生活的外省人也不少,要付钱买服务相对容易。这话虽没错,但明知道没什么好处可图却由衷想帮忙老人的人,相信比受薪人士更能称职地当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在了解人民所需的前提下,从下至上地提出有建设性的反馈。 再者,具体要由谁来为老人所享有的服务买单,恐怕还需要经过一番考究。要是由政府来,那是否会形成一个变相的福利制度、加深人们对政府的依赖?要是以提供津贴的方式来运作,那又该如何决定谁是受惠对象、多少的津贴才是合适的、怎么样才能防止滥用的情况出现? 举凡推出任何措施,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无论之前考虑多周详,执行时还是会出现人们找漏洞以获益的情况。然而,与其原地踏步,不如先做好会出错的准备,再不时作出调整,同时带着假以时日必定能完善相关措施的决心。 |
大马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