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南洋老故事(6)--群众大会
作者:游黎 3:00pm 20/05/2006
回应: 八万人的群众大会! 作者: 唐三伯 05:29am 10/05/2006
南洋老故事(6)--群众大会 群众大会 六、七十年代南洋的群众大会,是当时年轻人响往的聚会。比起时下的露天 rock concerts ,过之无不及 。与会年轻人,主义鲜明,热血沸腾的固然不少,但凑看 热闹的也很多,因为那是 the only show in town 。 人口不出十万的热带沼泽城的群众大会,出席人数上万不足奇。那气氛真属嘉年华 会。在一星期工作六天半,甚至七天的年代,大会开到几近半夜,仍然人山人海。 不少群众是第二天得起早摸黑去割胶的农民。想想老左说的“殖民主义者看了心惊 胆跳”,不算夸张。 当年的群众大会议程,千篇一律。先是司仪介绍台上演讲贵宾,组织主席带头喊三 声“默迪卡”,接下来是一级领袖的演讲,中间穿插文娱,再接着是二级领袖演讲, 最后由秘书长领着群众喊三声“砂哈迪”结束。中间休息时间,有中级干部带头唱 人人熟悉的歌曲,比如“团结就是力量”。 当然,最受欢迎的莫过从始至终,摆在大会场各处的美食摊。许多外地的美食,是 在这些群众大会时输入。记得第一次尝到人人叫绝的槟城辣沙,觉得没什麽了不起。 有时群众大会会出现“传奇演说”。最为人知的是林清祥的“只有狗才要执照,我 们不是狗,为什麽需要执照?”。至于李绍祖 (应邀出席砂劳越古晋一群众大会) 的“风吹雨打都不怕,自由民主要开花!”,则给人匠气太重,卖弄时髦的感觉 (当 时电影片“马兰花”风行南洋)。
八十年代后的群众大会已今非昔比。有次大选笔者正好在西马吉隆坡,那些群众大会竟 然在咖啡店开,形似讲座讨论会,真是隔靴搔痒。没听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2006-05-20
本文修改于: 09:27am 26/05/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