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56页
02览:136
主题:早报选读:吴俊刚—我是新加坡华人,有问题吗? 作者:闻达星 6:06pm 02/12/2004 我是新加坡华人,有问题吗? -------------------------------------------------------------------------------- ● 吴俊刚 三天国会辩论之后,华文教改白皮书通过,是意料中事。众议员根据个人经验,说了许多故事,但基调不外支持教改。引起不少人注意的,反倒是一些“异调”,如伍碧虹(淡滨尼集选区)声称教育部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可能导致我国成为一个分化的社会,影响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的论调。 把母语和国家认同混为一谈,这是一种严重的逻辑错误,也不符合事实。如果依据伍议员的逻辑,强调母语会导致社会分化,那么,最符合逻辑的做法,就是消灭所有的母语,包括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就能团结无间,和谐至极了。这当然是很荒谬的。 事实上,有很多国家,国民意识高,却存在着多种语言,学校也很强调母语教学,瑞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天的新加坡,也属此例。因此,概念上的厘清,在讨论语文的问题时,殊为重要。概念混淆,势必要引起民众思想的混乱。 所谓国家意识,简单的说,是一国公民对国家的效忠与认同。今天,我们被外国朋友问起是什么人的时候,都会自然冲口而出说:新加坡人。这就是一种国家意识的表现。 文化大熔炉越来越不真实 所谓新加坡人的意思是,我是新加坡的国民,我的国家是新加坡。这不等于说,我已经忘了我的肤色,我的种族、语言和文化。但是,骨子里,我知道,我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华人的。简单说,我是新加坡华人。 同样的,我们的马来同胞,印度同胞,语言、宗教不同,他们如今也会冲口而出说自己是新加坡人,或更确切的说,是新加坡马来人,新加坡印度人。语言、宗教、文化背景(根源)的差异,并不影响国民意识的形成。相反的,我还相信,这使我们的多元社会更加有活力,更有特色。作为一个民主、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我们尤其应该赏识这种多元性。 美国政治学者罗尔斯在1971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正义论》,其论述就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即社会基本上是个有序、单元、基本道德信仰一致,甚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看法也一致的。这当然不符合一个现代民主社会的现实。 所谓文化大熔炉,在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冲击下,显得越来越不真实了。社会的多元性却显得越来越突出。在同一个社会里,宗教信仰、人生哲学、道德观念的分歧甚至可以是尖锐的,但这不等于说人们就因此无法形成共同的国家观念或意识。 于是,罗尔斯不得不在1980年代修正他的理论,提出了“重叠共识”的概念。我以为,多元种族、语言、文化和宗教的新加坡应该锲而不舍追求的,正是这样的重叠共识,而不是单元化的共识,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要说,我是新加坡人,我也是华人。因为我是新加坡人,所以我忠于新加坡。因为我是华人,所以我热爱华文华语。如此而已。 ·作者是本地时事评论员 |
大马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