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56页
03览:142
主题:早报选读:从《小白船》读起,把生锈的华文慢慢擦亮 作者:闻达星 2:48pm 30/11/2004
从《小白船》读起 -------------------------------------------------------------------------------- ● 张颂景 同记者接触过的许多受访者比起来,辜慧芬(35岁)的华语可说是十分流利,回答问题时极少掺杂英语。可是,她还是选择在今年上了4个月的华文课。 辜慧芬是一名国会助理,任务是帮忙国会议员查找资料和起稿。她协助的议员包括常在国会开会时以华语发言的丰加集选区议员洪茂诚。 担任这个职务不久后,有一次,宏茂桥集选区议员黄守金叫她写一篇关于母亲节的华文稿。那篇文章不算长,可是辜慧芬动笔时,觉得自己只有小六学生的程度。她说:“我当时吓了一大跳。” 要知道,求学时期,辜慧芬的华文成绩是不错的。她毕业自莱佛士女中和华中初级学院,华文会考都考到A。 她还有其他惊人发现。辜慧芬说:“‘说服’的服是哪个服,我都忘了。幸好可以靠‘中文之星’找字。” 华文输入软件虽有词组功能,但它要求使用者发音准确。辜慧芬举例说,“新加坡”的“坡”,汉语拼音是“po”而不是“bo”,难怪她找了很久都找不到。 辜慧芬笑着说:“那时我告诉我妈,我们讲话‘漏风’。” 即使是在旅游的时候,她也深感自己的华文水准已滑落。辜慧芬说,前年在中国旅行时,她随手拿一份报纸来读,竟发现有许多字看不懂,“好像文盲”。 她说:“那种感觉真的很不好。” 为了使自己的华文进步,她开始勤读报纸。母亲节稿“难产”那件事发生后,她决定翻阅《联合早报》副刊专栏《小白船》,觉得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比她强。《小白船》是给学生投稿的栏目。 慢慢的,她从《小白船》“升级”到本地新闻,接着又阅读国际新闻。碰到生字就查字典,渐渐地掌握了更多词汇。 但辜慧芬认为这还不够。她工作时经常要上网查询资料,有时上中国的“新浪网”,发现对当地使用的词汇还是不熟悉。 比如,网上常谈到“计算机行业”,叫辜慧芬大惑不解,心想怎么会有这种行业,殊不知此“计算机”非彼“计算机”,指的是电脑而不是单单进行数学运算的“calculator”。 今年5月,辜慧芬联络上私立语文学校“爱的伯乐”,表示有兴趣报读课程。不过,她有特别的要求。她说:“我要了解中国,也要复习华文,一举两得。” 校长张美香于是为她找了曾担任债券分析员的中国教师钱岚。5月到9月之间,辜慧芬接受钱岚一对一的指导,一共上了10堂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财政、税制、外资企业、股票市场、公司管理、法律制度和贸易投资有个认识,也学写个人履历和邀请函等等。 辜慧芬认为,中国经济腾飞,掌握好华文华语十分重要,求职时可能会占上风。她丈夫不久前就以华语接受了两个小时的面试。丈夫过关斩将被国际企业录取,辜慧芬相信关键在于他既懂华语又会讲方言。 此外,育有一子一女的辜慧芬说:“我掌握好华文,不只能指导孩子,也能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把华文学好。” ●后话 像辜慧芬那样有感于自己的华文不足,必须进修的成人可不少。 上个星期,数名国会议员便透露自己怎么在与华文华语“阔别”多年后,决定认真地对待这个母语,务必把它给学“对”来。 学无止境,无论年纪多大,无论基于什么原因而学,只要有心就不怕迟。 |
大马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