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写文章--给费言,游兄和闻兄
作者:鹿回头 10:55pm 26/10/2004
回应: 给鹿兄一点意见。。。 作者: 费言 3:11pm 26/10/2004
写稿在经济时间上付出自然是倒贴的。 本土关怀是负责我这版的编辑给我的要求。 另外一方面来说,作为新加坡人,感情投入本土关怀是理所当然的。 不然,稿件可能被扣住不发。例一:巴厘岛游记扣了一年,柬埔寨游记虽然两次得奖,却没有版位,两年后的最近发表于《新加坡文艺》...... 正因为早报人文环节弱,版位才“外卖”,不然,轮到我上场?! 如果“外卖”稿件,千万别让早报知道,要抽版权的。不是说笑! 顺便说一下,我以为这里各位讨论早报文章,有一个误区。 大家以为编辑、评论员或者记者没有把话说透,是个人能力修养或者被御用。 其实,报章出版到今天。 很大的成份已经不是60年代华校生以为的办报是社会监督或者道德规范。 “报人的天职,是社会批判。”我想这样的论调已经过时。 办报,首先要能够平衡收支。要能够赚钱。不赚钱谁养活记者? 报人要为集团的投资者负责,不然股东会问罪的。 如果,你往这个方向想,就理解为什么报章改版又改版?为什么消费型的周刊会上市?为什么中国内容越来越多?为什么要年轻化? 我们处于一个中文语文程度不断走下坡的时代,作为老板,他会说:不这样,能怎样? 不是说我同意这样的走向。 我其实很高兴我不是编辑或者记者。很高兴我不需要靠写稿维生。 为什么写稿? 因为让自己保持一定的社会敏感度。 让自己保持进取心,不断充实自己。 写稿也有额外收获,比如认识同频率的朋友。 一些素不相识的读者也不时会有回馈。比如:Kampong java park报道文字贴在公园,无形中是不是增加了本地中文的流通? 《龟屿进香》一文发表后,今天圣淘沙负责人邀我见面,是不是让中文多一些实用的机会? 其实,这就是我之前同大家谈过的:让中文生动活泼的去完成一些其他语文报章没有完成的任务。 那些ABC就不得不刮目相看。 其实,有机会还想谈第二点: 写文章,感情在过程中自然流露。这应该是让文字有活力的一个主要方法之一。 任何太早的想当然推断式的总结,只会让文章变得样板,枯燥,无味。 比如,谈电影,就真的亲自去看一下,不要单靠理性推理,以为不外如是。 这样的文字,才会有真正的冲动,才有值得书写的文字。 否则,这往往就是代沟产生的原因了。 今天外出拍照拍了整天。 不说了,晚安!
本文修改于: 09:35am 27/10/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