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54页
01览:235
主题:南洋商报:繁林----新加坡华校生应有愧 作者:费言 3:05pm 26/10/2004
天窗亮话:新加坡华校生应有愧
1984年新学年全国只招收到24名小一生,因此而敲起丧钟的新加坡华校,其实曾有过兴盛的时候。更早的前况我不知道,该国1965年独立前后的那几年,华校就风光仍在。 我1970年到新加坡看望叔叔时,年纪比我大一岁、在中正中学念先修班一年级的堂姐就告诉我:她的学校,学生有5 千名那么多,是所超大型中学。而当时的新加坡,中正而外,公教、华侨、南洋女中、海星、端蒙等,华文中学共20余所,个个都是学生两三千的。 此而外,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报章曾报道过这样的统计数字:新加坡的华校学生虽不及学生三大民族的英校,但英校的华人学生,人数与华校生不相上下,热爱华教的新加坡人大有人在。 李光耀就3 个孩子全部念华校,今天贵为总理的长子李显龙与弟弟李显扬1970年时念着公教中学,妹妹李玮玲念南洋女中,他们都是华校生。 从1970年到1984年,区区的10余年的时间里,华校从盛势走向灭亡,灭亡不可谓不速,且还是亡于华人——包括受华文教育的华人——对它的舍弃。 华校生舍弃华教 事实昭然若揭,新加坡独立前后那些年的华校学生如中正的5 千之众的学生,他们1984年时许多已成家,已有上学适龄孩子,他们为孩子所选择的,当然不是华校。 他们中纵然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人为孩子选择华校,华校哪会亡于整个岛国就只能招到24名小一新生呢。他们是参与为华校敲丧钟的一群。 我们也许不能苛责在为孩子选择媒介语学校,在这大是大非的抉择面前妥协的新加坡华校生。 新加坡独立后,在政府的营造下,出现英文独霸的大环境,形势比人强下,为了孩子的前途与钱途,他们低头了。他们的低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也许有理由谅解以对。 但这样的他们,如今面对新加坡新生代群中鲜有掌握好华文者而对事态表态的话,他们能尽把矛头指向别人吗?答案应是:不能的。 我看新加坡新生代的普遍学不好华文,首先看到的,是他们中有许多父母乃至祖父母当年是华校生,是把华文学好的一群,他们有为子女创造学好华文的家庭条件。 此外,新加坡有华文报与华语电视台,华人高度密集地聚族而居,整个岛国存在着一定的华人文化氛围,它也存在着学好华文的社会条件。换言之,对相当一部分的新加坡华人而言,要学好华文,绝对的事在人为。学得来与学不来,意愿问题而已。 但情况尽管如上述,新加坡新生代仍然不免要因华文在学校教学中退居次要,就这样地普遍学不好华文。这当中,他们的父母有责任吗? 新加坡1965年独立前后几年华校仍呈盛势已如前述,这一点意味着,新加坡国民中的华人,他们中年纪40岁以上者,如今仍然有相当比率是把华文学好的当年的华校生,早已是为人父母的他们,应是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向英校低头的同时,更进一步舍弃华文的。 他们因此而不刻意要求孩子务必学好华文,尽管以新加坡存在的学习华文条件,他们的孩子是绝对有可能在学校的大门外,在他们的督促与鼓励下,把华文学好乃至学精的。 新加坡当前的华人新生代华文水准低落问题,他们当然不是罪魁祸首,但可也不是问心无愧的。
|
大马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