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54页
01览:037
主题:早报选读:李永乐-黄山脚下的上海青年 作者:费言 11:48am 20/10/2004
● 李永乐 浏览当代中国人的生命历程,特别是中年及以上的人,每个人的身上,几乎不可避免都有明显的政治和时代的烙印,尽管个人的遭遇有所差别,群体记忆却成为这群人的共同图腾。 就以目前50岁到60岁的一批来说,他们的共同记忆显得比其他年龄阶段的同胞深刻且清晰,因为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开始,长达10年的时间里,这一群正逢青春年华的热血青年,正巧赶上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的时代。 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一个理想凌驾理智,激情超越理性的时期,一个执着于伟大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领导,以他无与伦比的超凡魅力,号召亿万民众,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追逐缺乏科学论证,虽崇高却虚幻的目标。 于是,多达1700万的知识青年,放弃了学问,满腔热情地投身农场,牧场,林场,渔场以及建设兵团,掀开一个“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特殊年代,规模之大可说举世瞩目。单是上海被派往黄山茶林场一处的青年,就有一万人。 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这批热血青年,如今正处于人生与事业的高峰,他们在文化,教育,媒体,商场各有成就,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曹景行,复旦大学教授金光耀,姜义华,作家王小鹰,《电影故事》主编杨代藩,都是上述黄山“知青部落”的一分子,都在那儿谱写过他们不一样的青春旋律。 是的,旋律是高昂或悲凉,各人的体会确实不同,曹景行认为“茶林场的10年给了我们超过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有了这么一段经历‘垫底’,后来不过遇到什么意外变化,什么困苦境况,都不难去面对,去承受。” 对于作家王小鹰来说,这段“部落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成功与否,而是青春本身,因为“在世界万物中,人们共同拥有的只有青春”,“对成功者来说,回首青春是一种激励;对于不成功者,则是一种慰藉。” 正因为各人的经历,既有章节可循的串联,也可独立成篇,融汇在一起就是一首跌宕起伏,有着丰富旋律变化的交响乐。因此,有心人如复旦的历史教授金光耀和朱政惠,决定把一万人的集体与个别记忆,编撰成为一本图文并茂的专著《知青部落——黄山脚下的1万个上海人》。 (传自上海)
|
大马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