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127页
编选文章
06览:243
主题:“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三) 作者:李莫愁 10:52am 23/08/2013 回应: [胜概白衣几今昔,老年红衫独悲哀]。 作者: 德仁 08:45am 21/08/2013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三) 午夜的收音机 轻轻传来一首歌 那是你我都已熟悉的旋律 或许李显龙和他的幕僚准备讲稿时没有去找来歌词看一遍,歌词比歌名还来得更“独贡”。广东人说的“好的不灵丑的灵”,要是一语成谶,岂不冤哉枉也? ![]() 早报的社论把李显龙对小学教育的调整称为“微调”,我想应该是准确的。但是我们国家已经成立了48年,而且一直都是一党独大地在经营整个教育事业,是不是应该问一些大的问题,比如说信约里头“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是否还成立?还有宪法里头对语言、文化的平等对待等等,要是大家向着“微调”去关注,岂不是要让行动党“英语——单语舒适”的政策继续走下去?三大种族对自己的语文都纷纷缴械,我看过报摊上的淡米尔文报纸,最多是两份。联合早报也节节败退,销量还不及两份乱七八糟报道的晚报。如果最终年轻一代都选择英语为母语,执政党不应该悄悄地进行灭绝计划来造成既定的事实(那是不道德的)。李显龙是否应该把这个政策摆上台面,大声地说出来,看民间有什么反应,然后才问:“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这才像是名副其实的“转捩点”嘛!) 李显龙关注的几乎是小一入学和小六升学的技术细节问题,政府的心态则无须检讨,比不上早报社论的周详。至少他们还有提到社会对流、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为什么家长挤破头都要进入“名校”,这不是技术细节的问题,因为细节搞掂了,大家还是要挤入“名校”。那是由于政府过去40几年在教育这一块,有一项不成文的潜规则,就是以系统工程师的精算,把所有资源都导向以培养全国最好5%质优生成为精英的偏颇;于是这些天之骄子本身和所处的学校都可以呼风唤雨,得到最好的资源和照料,要什么有什么,出国浸濡/教育考察/做义工,甚至还很多免费。邻里学校那些放牛班的学生就只好自生自灭,家长看在眼里,不做点什么行吗?还记得梁智强的电影把ITE叫做It’s the End吗?今年的总理国庆群众大会特地选择在刚建成,美轮美奂的中区ITE学院,李显龙现在要补的,不正是这面镬吗? 至于社会对流方面,如今新加坡名校的情况,恰好证明了布笛“场域理论”所提到的四大资本(1、经济资本、2、文化资本、3、社会资本、4、象征资本)的较量。并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同时全部拥有的,所以需要政府的介入来导正。而过去,政府让名校自治,接受以名校出身换贵族血统(调查显示,金牌奖学金得主多来自名校,而就读名校者父母多属上层)——学费高涨,功课压力需要大量补习等,都是促成富人占优势、夹心层削尖脑袋、中下层听天由命的局面。早报说:“假使李总理在今年国庆群众大会所强调的施政新意,是在肯定旧有政策功成身退之际,开创新的前进路径,而提出了全民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如何遏制可能加重社会分化的过度竞争,应当才是关键所在。”——实在是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给足了李显龙面子。 若说这是一个转捩点,前进须另觅新路,似乎不太诚实。不诚实的人做么还问: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 |
lun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