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127页
01览:317
主题:观音「走」到香炉前 作者:直言 7:36pm 02/03/2014 古今中外,只要双脚还受着地心吸力牵引的,那么信仰的文化也就大致雷同,不外就是强调“有求必应”!然而,东西方之间其实还有一点儿差异的,就是“人情味”。不是吗?礼佛的就有香烟供奉、拜神的就有荤素诸般供品。而毫不例外的,就是座前金碧辉煌的“香炉” -- 西方就不来这一套。 因此,礼拜耶稣耶和华的把“香炉”摆错了位置,其实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把《观音摆在香炉前》的,竟然是和尚道士,那就不仅不可思议,简直是大逆不道了。 那么,怎样来观看孔子的《论语》被翻译成“外语”,然后再从“外语”翻译回来“中文”的特殊境遇呢? 其实,我对于朱添寿的《台历的“好”文字》,就好像再次听到“饿鬼节”、“匈牙利鬼节”一样,虽然觉得这笑话闹得不可思议。但是,也就是因为不可思议,才恰恰的闹出了笑话,让错误在人们的茶余饭后得到纠补的契机。 不是吗?对于一些华文ABC的华人来说,将英语翻译成中文本来就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台历的“好”文字》只不过点出了彼人的“自不量力”,却是“勇气可嘉”的行径。错则错矣,就像看到好莱坞米高梅开的《大地》一样,对《观音摆在香炉前》实在是不必上纲上线。 因为关键的重点,其实就是李莫愁在《观音摆在香炉前》文中的一句话:-- 如今搞到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都要拜行动党政府伪多元文化政策所赐,不得不全民继续“笨下去”。 人家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让“观音「走」到香炉前”成为新加坡式笑话层出不穷的现状的人,才是人们更应该鞭策讨伐的罪魁祸首。 这个把月来,翻开报纸、扭开电视、登进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的,总是“建国一代”、“建国一代配套”和“2014年财政预算案”。有道是:“有手不打笑脸人”,又说是:“礼多人不怪”。“建国一代配套”打着向“建国一代”“感恩”的高帽子,那些老人家的反应还不怎么样,倒是一般二丑师爷奴才们却都酥麻了。一时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尽是一片歌功颂德、欢欣鼓舞之声。 诡异的是,据何惜薇在《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中说: 属于“建国一代”的老爸日前复诊后回家,劈头就跟我说,医生通知他,明年再回去复诊,就可以享有社保计划津贴。 “...什么都不必做,只要耐心等候政府寄信...”,其实何惜薇“一语”就道破、泄漏了天机。那就是所有的入围“建国一代”的老人,在预算案的法律框架之下,都能够享有属于“建国一代配套”的优惠。 那么,一个诡异的现象出现了,“建国一代配套”是政府对“建国一代”的“感恩”呢?还是政府藉着“建国一代配套”,宣传、呼吁“建国一代”和“建国一代的儿女”对政府的“感恩”“感恩”呢? 我时常在想,钱赚来了自己花不好吗?凭什么国家就要抽成?凭什么得给政府纳税?不管有钱没钱,人民都得缴税。有钱的人缴多些、没钱的人少缴也就罢了。然而,吃顿饭要税、买件衣要税,衣食住行,样样都得缴税 -- 这缴税的钱都到哪儿去了呢? 因此,我也就想不通洪奕婷为何必须如此虚伪,在《我怀念的建国一代》里,会为她的祖父祖母抱屈? 如果外公外婆至今还在世,他们的年岁分别是88岁和81岁,正是现在备受称颂、获得政府重点照顾、终身健保保费全数豁免的建国一代。想起更年长但也无缘受惠于这个建国一代配套的爷爷奶奶,总让人不胜唏嘘。最近写着有关建国一代的报道、细读着年长一辈昔日的故事,我格外想念自己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他们那一代人走过建国艰辛的过程,却无福多尝国家今日的硕果。 政府使用全体国民的钱来帮忙一个特别时代的人民还点儿保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算良政。身受的人可以感激,却不必“感恩”。毕竟,这和民间的慈善事业不同,善心人士掏出来的是道德良心,政府施展出来的却是职责。 譬如说NKF吧。在NKF洗肾中心受惠 -- 不管是免费或折扣价,那些洗肾病人,应该感激NKF呢还是持续捐款给NKF的义人?我觉得,对NKF的机构和职员应该心存“感激”,而对社会上的善人,则应该“感恩”! 洪奕婷的祖父母,应该不是属于“可以死不可以病”的人群。他们走完了人生的旅程,寿颐天年。有没有“终身入息配套”。有没有“建国一代配套”,都应该是没有遗憾。然而,在洪奕婷说来,竟然是“无福多尝国家今日的硕果” -- 没办法负担起自己的医药费需要国家支助竟然是一种“福气”,这洪奕婷的思维是在是“扭曲”得太厉害了。 我的思维,其实是很单纯的,那就是 :--
2014年的财政预算案就提供了一切 -- 其实是每一年的国家财政预算案就是答案,政府在告诉我们接下来的一年里头政府将进行什么工作,向人民报告缴来的税金是要怎样的使用。“建国一代配套”不过是政府为了弥补这几十年来“右倾”得太厉害了的偏差所采取的纠正措施,谁也不必向谁“感恩” -- 政府不必假惺惺的向人民“感恩”,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而人民也不必向政府“感恩”,只要认为政府尽责,认为这个政府还行,那么下次大选依然让他们做政府好了,就是这么简单。 《观音摆在香炉前》是为了点出“悖论”的楔子。很显然的,这是一种对不熟悉的文化的误解。然而,政府和一帮精英筹谋帷幄的,却是让观音「走」到香炉前,以“悖论”混淆事实。“集选区”如是,所有的“津贴”如是。就以3M来说,人民自己要还“保费”,就算是还不起由国家代付的,也是全体国民买单。以“终身入息计划”来说,幸运得长命百岁,就算是“入息”一百年,也是从“不幸早早往生”的投保人得来的利益。 把水弄浑,就可以“摸鱼”了! |
lun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