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127页
01览:273
主题:从“帝力于我何有哉”看润物无声 作者:黑马非马 5:23pm 24/02/2014 看金庸小说,看到韦小宝的“鸟生鱼汤”,总不免莞尔而笑。韦小宝不学无术,看几出大戏,就能够“鸟生鱼汤”的把小玄子奉承得好不受落,这逢迎拍马的本事,可不简单。读《鹿鼎记》,就知道韦小宝最重义气。从这里,也可见到传统的道德文化的是如何的传承。 “鸟生”者,“尧、舜”也!《帝王世纪》中记载:“尧时有壤父五十人,击壤于康衢,或有观者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壤父作色曰: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就是最古老的民谣《击壤歌》。故事是说有几个老头子在田墟边玩着“击壤”的游戏。旁观的人看了,就好像咱们现在有人游山玩水时,见到一些淳朴的乡下人,总喜欢嚷着“好幸福”一般。评论说:“看啊,这就是帝尧的伟大啊”! 想不到的是,这几个老人一听,就不高兴了。满面通红的说:“我太阳出来就勤奋工作,太阳下山了才休息。要喝水就凿井,要吃饭就种田。又干皇帝什么事呢?” 因为还没有发明能够走到未来的时间机器,这几个老头子当然没有看过后来孟子的《苛政猛于虎》,更不懂得再后来陶潜的《桃花源》-- 这,就是“尧、舜、禹、汤”,润物无声的伟大事迹。 所以有这般牢骚,就是因为看到了《最新报告:多因债台高筑 印度19年来逾29万农民自杀》里头有这么句话: (债主)拉武拉向姆素古拉建议,将她手上的4英亩农田卖掉抵债,但姆素古拉不愿这么做,因为这一来,他们就会一无所有,还得搬去与小舅子一家同住,未来生计完全没有着落。 拥有三房式组屋的年长者,去年只有240名屋主加入"屋契回购计划",许文远表示国人并不急需用钱。这一来,不晓得许文远会不会认为姆素古拉不卖掉她手上的4英亩农田抵债,也是不缺钱呢? 卖掉农田抵债和卖掉仅有的组屋养老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天在绝人之路。在许文远认为“国人并不急需用钱”的时候,“建国一代配套”就显得有点诡异。 与《击壤歌》描绘的“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不同的是,《建国一代配套》却是政府到处送“拐杖”。 不管人民还是健步如飞,或者已经瘫痪在床,一律的送“拐杖”,这事本来就透出蹊跷。更蹊跷的是,根据早报调查,竟然《多数建国一代对配套一知半解》,拿到“拐杖”的“摸不着厚礼”-- 杨萌在《厚礼也要摸得着》建议说: 填补保健储蓄户头这一动作是否可以更具能见度,以避免老一辈对公积金存有“钱看得见,摸不着”的错觉? “建国一代配套”是不是厚礼?这个国家是谁的?为什么政府要给人民感恩、要给人民送礼,这里面的悖论,似非而是、似是而非,就从略了。但是,人民对一项惠民的政策竟然如此反应迟钝,让接受的人需要《晚报办华语与方言讲解会》,不由得让我也对《击壤歌》的几个壤父羡慕起来。 政府的职责,就是创造国泰民安的大环境,让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的惠民政策,惠则惠矣,却还谈不到“恩”这般离谱。当然啦,除非这个国家姓李。不然的话,李总理3百来万、许文远两百来万的薪水,又是怎么回事? 何况,“建国一代配套”,从侧面反映出来的,其实是政府一向来对于这群国民的亏欠。就像地铁故障一样,必须经过维修才能继续行走。总之,迟来的好过没来,新加坡人最需要思考的,或许就是 -- 有谁想做总理、想当部长;要有3百、两百来万的年薪,就得认真的为国家为人民办点实事。 本文修改于: 5:28pm 24/02/2014 |
lun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