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127页
01览:320
主题:惜字塔的现代传奇 作者:黑马非马 8:31pm 09/10/2013 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爱之烧之、恨之也烧之,这里头就很有别情 -- 嘿嘿,我说的是「烧书」。 这几日连续看到几篇文章,可谓群情汹涌,皆是针对人家的「烧书」发飚。让我觉得,主角和观众,都是痴迷得又可怜、又可笑 -- 不过是「烧」几本功成身退的旧书嘛,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忘记了是多久了,看过刘德华演出的一出戏,为了讨生活在街头巷尾「卖打」,就是谁给钱就可以任意的把他凑一顿。 听说这市面上也有很多让人出气消气解压的点子,有摔碟子的、摔玻璃瓶的、敲打假人的,打小人应该也是其中一个方式吧?真可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那么,当一些家长、一些学生,连续6年竟日里竟被这些捞杂子书本折磨得死去活来,这时刻一朝解脱,6年里累积起来的怨气,压抑,就像一座活火山,不爆才怪。 我心里其是很淡然,如果烧了几本书就可以感觉良好,可以少几个心理病人,我说啊,何乐不为呢?这书可被烧得挺好的,功德无量啊 -- 不是吗? 有人竟然小题大做,拿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来相提并论,说来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 不会吧?真有这么严重吗?这倒使我想起了以前在报章上看到的典故 -- 「惜字塔」。 什么是「惜字塔」呢?《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开头就有这么一首诗: 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这首诗译作白话,就是说“有字的纸就等同珍藏的经书一样宝贵,看见的人应该拾起来烧掉。或者就投放在流着的、清澈洁净的河水里。那么就能够得到福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时人们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爱屋及乌,就算是写有文字的纸张,也不敢随意亵渎。宋朝时候,有个姓王的,在路上拾到无用的字纸,就会拿去焚烧。有时候拾到沾有粪便的字纸,也必然用水洗净,不是烘干了烧掉,就是投放在流水里。(想起小时候用旧报纸擦屁股,真是作孽啊!) 后来人学他的,就设置了一些专门给人焚烧无用的字纸设施,这就是「惜字塔」的来历。 每逢年终学年结束的时候,我们只要想象一下,这一年里头,有多少没用的书本啊读完的杂志啊报刊啊,通通都被丢到垃圾桶里啊、垃圾槽里啊 -- 结果嘛,还不是全都在垃圾焚化场被烧成了灰烬吗? 平心说来,没用的书本其是就是字纸,那位搞什么烧书篝火的家长,倒是很有创意。可说殊途同归,很有现代「惜字塔」的味道。一来烧掉了不再需要的书本,免得糟蹋纸上的文字;二来只不过是先垃圾焚化场烧掉罢了 -- 直接和间接都是「烧」,不是吗? 哈哈,其实以上都是些「鸟话」!敬字纸而拾起来放到「惜字塔」里头焚烧和把书本当成折磨人的东西带着报复的心理而焚烧绝对是两回事。然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其实是这些为了他人焚烧几本过期书本就暴跳如雷的人,十足的虚伪,伪君子 -- 不是吗?不懂得彼人是否像宋朝时代的王老先生一样把字纸当神? 从相片看得出这些都是华文书本 -- 其实,无论是华文、英文,大多数的旧书本、旧杂志、旧报刊,也即是所有的字纸,最后的命运不外都是被丢到垃圾桶、垃圾槽的「废品」,是最终总被垃圾车载到垃圾焚化炉焚烧的东西。现在被一些精神压抑过度的家长、学生烧掉了,事态有这么严重得必须大惊小怪吗? 试想,若是和那位几乎把华文、把方言在新加坡给灭绝的老人作个比较 -- 谁的罪孽大?谁更应该被骂呢? 你说吧! 本文修改于: 11:51pm 09/10/2013 |
lun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