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标题 第127页
编选文章
15览:242
主题:践踏 作者:李莫愁 12:25pm 15/09/2013
践踏 人为疏忽或者力有不逮,这和“践踏”是不同的,再举个例子:两家企业合并,到周年纪念的时候,大家都会很敏感,通常都会从新合并企业的元年算起,避免有人以为是捧A家为嫡系,而B家为旁枝,顺得哥情失嫂意。除非……我说:除非是这两家的所谓“合并”,是来自于一个更高的恶势力,那它就可以任意践踏。
![]() 明白了这个概念,就知道目前三大民族的语文是在遭践踏的地步。 就在华文报集团总编辑林任君的法螺《东风漫天扑面来》的尾音未落,本地却再度发生文物局中文网页和马林百列市镇会海报的不堪事件,报人只是报道而没有只字评论(为此我等到今天2013.09.15才写这篇文章)。难道林任君早已把自己当成是天朝的子民,等待的是大国的“和平崛起”吗? 有个“不久前在法国的第二大城市里昂,以旁观者的身份,参加了第25届“国际言语(处理)大会”(Interspeech)的闭幕礼”的末代华校生却建议十分环保的废物利用——“华校生再循环”,他说: 嗯!华校生真的很好用……自50年代起,可以做李光耀打倒政敌的借口、消灭华校的借口,如今还可以为政策的失误擦屁股。 我在网上看到不少文章,大家都摇头兴叹,其实这些都是游兵散勇,说明真正可以代表华社和政府对话的两大势力,早已荡然无存……或者说被招安了,那就是宗乡会馆和华文报。
![]()
首先,执政党对“母语”的定义是年久失修、语焉不详且认真不得,以本地的华人来说,不管他们视什么语言为“母语”,都对“政府”很不满。因为所谓“母语”(mother tongue)一词,早在封闭的单语社会时代就已经创造出来,不多也不少,就是母亲所说的语言。现在,政府要人们保留(被分派的)母语,却又不创造使用母语的环境,那是何用意?要人们重视母语,而让公家人员任意践踏人家的母语,又是出自何用心?整天大谈双语教育成功的沈颖政务部长,为什么就不谈谈公务员里头没有双语人才这个怪现象呢? 再看看右图,一个自诩不遗余力致力于双语教育的政府,为何国内幼儿使用英语、英文的趋向却不断呈上升的趋势,牺牲的却是母语、母文。他们有看法没有?他们有对策没有?为什么我们的名校双语记者不问问高官:Care to comment on this? 鉴于这样的大环境,沉默或者缺乏思考是否能成为这些人脱罪的理由?下面这段读来的文字显得特别有意思: 经历二战噩梦的犹太裔学者汉娜·鄂兰 (Hannah Arendt) 所著《责任与判断》(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一书。书内提及于极权政权内造成的“齿论理论”:“当他们为自己的罪行辩解时,往往辩称自己只是一个小齿论,全心全意为上级的命令效力。其他人若处于相同的处境,也会做一样的事。”人不是孤绝存在世界,他/她必然生活在政治共同体中,因此个人不能免除政治的道德责任。鄂兰于第一章讨论“独裁统治下的个人责任”,就德国纳粹战犯艾希曼 (Adolf Eichmann) 于一九六一年耶路撒冷受审所引发的争议。鄂兰认为艾希曼本人并非出于仇恨犹太人、或因心肠狠毒要屠杀成千成万的犹太人,他犹如一位普通官僚一样,尽本身职责,处理上级交代下来的例行公事。罪恶的审判不应聚焦于艾希曼身上,更应探讨制度所带来的不义。“罪恶的平庸性”(the banality of evil),在于人拒绝思考或缺乏思考。
|
luntan |